含山是一座被山包裹在怀里的县城。
驶向含山县城的公路像山脚下的褐色绸带,将人带到烟火家园。“前面就到县城了”,司机师傅指着远方的高楼说。转弯时,整座县城似乎是从山褶里滑出来的。难怪,含山因“群山列峙,势若吞含”得名。
含山并不是远方,其位于南京、合肥两大都市圈交汇处,具有“一县望六市”的优势,距离南京、合肥、芜湖、马鞍山、滁州、铜陵六座苏皖城市直线距离均不足100公里,区位优越。但这里却拥有人们对远方的想象:森林覆盖率超40%,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,水系纵横,拥有苍翠林海……
近年来,含山正以“山水含韵、康养天成”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,在长三角“轻度假”版图中悄然崛起。
其突围之道,在于将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“健康资本”。在含山,游客可以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——不必追赶时间,只需感受自然与文化的温度。这或许正是“常往含山跑”的真正意义。
用千年文脉赋能现代康养,“小而美”的县域叙事也可以成为都市人心之所向。
太湖山森林公园。 本文图片均为中共含山县委宣传部提供
去山里“森呼吸”
清晨7点,80岁的退休教师老张准时出现在太湖山森林公园入口。他背着一个泛黄的斜挎帆布包,步履稳健地踏上登山步道。
尽管上了年纪,但老人家体力却是不输的。大约一小时后,他就登上了山顶的望江亭,从包里取出水杯和书,在鸟鸣与松涛中开始晨读。
太湖山森林公园景区经理徐建中巡山时经常会看到老张。“张老师今天来这么早呀”“你来巡山啊?”两人相视一笑,暖意从清晨的雾气中升腾。一个背起工具包走向密林深处,一个翻开书页继续阅读。简单的问候,成了他们在青山中相遇的仪式感。
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“皖中绿肺”,面积达2006公顷,森林覆盖率92%。枫香、松树、栗树等,各式树木有100余种。偶尔运气好,游客在上山途中还能碰见獐子、野兔、松鼠等森林原始居民。
除此之外,砂岩峰林的嶙峋奇崛、古刹龙泉的钟声悠远、月亮湖湿地的潋滟波光,在太湖山交织成一幅跃动的生态交响诗,不断吸引长三角游客奔赴这场“森呼吸”的邀约。
老张十年如一日爬山,也是看上了这份绿意葱葱,“这里的空气像被洗过一样,深呼吸一口整个人都清爽了。”他笑着说。
含山人对太湖山森林公园是极其钟爱的。徐建中说,景区对含山当地人免票,每天8点多山上就开始陆续上人了。无论是漫步林间小道,还是静坐在湖畔,都能让人忘却尘嚣,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,享受身心的放松与净化。
刚来太湖山工作时,徐建中巡山结束下来后,喘着粗气小腿都在发抖。五年过去了,他也成了一位“山林行者”,2小时就能轻松走完前后山。
含山常住人口仅34万,却拥有几十位百岁老人。行至山腰处,徐建中指着葱郁的林海发出感慨:“这里的负氧离子浓度常年超3000个/cm³,山林在吐纳呼吸间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。”当人类学会与自然同频,身体也会焕发意想不到的潜能。
近年来含山持续实施“平安森林”“健康森林”行动,2024年完成人工造林1910.3亩,封山育林18851.2亩,森林抚育18845.5亩,县域内PM2.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5%左右,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。
在含山这座小城的自然生态里,人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松弛节奏和疗愈场域,于山水之间寻回生命的本真状态。
含山的路子也说明了,县域文旅的竞争力未必在于规模,可以聚焦于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健康价值。当都市人被“水泥森林”裹挟时,含山却以“绿肺”之名,为都市人提供了一处疗愈身心的自然栖居地。